第39章 货币战争

两宋时期民间日常交易的货币,是以铜铁钱进行流通,夹用纸币,白银只作大数目的支付。白银作为商业结算的主要货币,但是民间日常流通并不普及。

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北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7年),朝廷发行一种纸币,名曰“小钞”。朝廷用这种“小钞”来收兑“当十”的铜钱,当时这种“小钞”的面值是“一贯”,“一贯”约合银一两。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发行交子的权力被政府所成立的各地“交子务”收回。宋天圣元年(1023年)由政府发行兑换券。元符元年(1098年)发行数量大为增加。崇宁四年(1105年)改为钱引。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发行“交子”,初为汇票性质,以后成为流通的纸币。由于南宋政府的“交子务”不重视信用,滥发交子。使交子逐渐失去百姓的信用。到了宋代后期交子开始贬值,南宋淳佑年间交子(其时已改称会子)200贯还买不到一双草鞋。而“交子”则被史学家确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交子”,其目的看来是完全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其实也为了达到弥补政府财政亏空的目的。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在发行铜钱、铁钱之外,又有发行大量纸币的经济基础。南宋理宗时期政府财政赤字较大,国库储存“空竭”,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困难,专门设置“撩纸局”,“撩纸局”就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赶印、增印“交子”纸币。

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所创造的财富占当时全世界的60%以上。宋人成为当时蒙古人、西域人眼中财富的象征,也是他们想要征服的主要目标。蒙古人在崛起的过程中,宋人的财富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源和兴奋点。

财富是供人们消费和享受的,南宋的国民在消费和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骄淫腐化。“钱”成为社会矛盾的起点和终点,由于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宋人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宋人的财富在战争中被消耗,被破坏殆尽后,宋人就完了,只能束手待擒,灭亡了……

南宋朝廷为了从百姓手中得到更多的收入,刮之两税而农民穷,刮之盐赋而商贾穷,刮之牙皂而州县穷……为了解决财政赤字,为了继续维持奢靡腐化……围绕着货币大做文章,增印纸币,饮鸠止渴。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秘密地、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在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官商暴利,赚的盘满砵满,而小户破产,一贫如洗,毕生劳作只换做一堆堆废纸……

南宋的货币制度最后崩溃了,经济崩溃了,军事崩溃了……

一个国家不经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要靠真正的生产,只有生产才能使货币具有意义。只有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保险箱里存满了黄金并没有意义。

大龙口对外贸易,不接受交子,钞子,会子,外来纸币一律不认,只接受真金白银,铜钱铁币或以物易物。

大龙口目前的经济生活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为辅导。经济实体是官办农场,工场为主,少数农民拥有自留地,产出可自由贸易,亦可在公营商场中兑换各种农工业产品。日常交易中的货币流通,主要使用铁币,铜币,白银等硬通金属货币。

官饷,军饷,工薪皆以钱饷,月米兑现。久而久之,家有余粮,住房狭小,混凝土灌浆地基,挖不出存粮地窖。因此许多人家便不来领月米,屯在公仓,待家中少量存米用尽,再去公仓凭欠条提取,即提即兑,概不拖欠。公仓欠条亦可当银钱使用,在公营商场中兑换各种工农业产品。

于是公仓欠粮单便在大龙口内部全面流通起来,与铁币,铜币,白银一样,成为坚挺的硬通货币。

钟不欺发现了个规矩,不管每月发放多少月米,公仓里存粮总是在以军民实际消耗量在减少。有一日发放钱饷时,钟不欺手头银根紧缺,现钱不足,便试着以欠粮单折银钱支付薪饷,军民无有不收,皆习以为常。

于是钟不欺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为了民众手里的公仓欠粮单用起来更为方便,也为了节省银钱开支,干脆刻板印刷欠粮单,再刻上防伪公章,打上钢印,面值有一斤,五斤,十斤,五十斤,百斤,谓之粮票。军民的月支薪饷统一发放粮票。

一斤粮票可于公仓兑精米一斤,或兑精面粉一斤,或兑糙米一斤半,或兑红薯七斤,杂粮按价倍折,童叟无欺。百斤粮票可兑白银一两,若公仓内存粮,现银不足,以农工产品等值兑换,永不贬值。

粮票发行了,大龙口的金融体系走上了正轨,日益繁荣。因信誉卓著,使用便利,周边村镇与大龙口有日常贸易往来的佃农,自耕农,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也乐意接受大龙口发行的粮票,小范围内相互流通。凡持粮票者皆可在大龙口公仓兑换粮食,可换银钱,可换各种等值工农业产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