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构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怎么可能!
公平的说,赵构的开局比绝大多数开国皇帝的开局都要好得多,拥有了数十万大军、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义、一大群文臣武将。
然而也不可否认,虽然赵构开局就拥有了数十万大军、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义、一大群文臣武将,但同时赵构也遇到了很多比较棘手的麻烦。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麻烦就是,赵构有一个当太上皇的父亲、一个当皇帝的哥哥以及一个拥有正朔太子身份的侄子。
有这三个人在,赵构的皇位来得就是不正,也少不了质疑声。
就像苗傅、刘正彦所说的:“陛下帝位来路不正,渊圣归来,当何以处之?”
假设一下,赵佶、赵桓、赵谌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回来,那么赵构别说是当皇帝了,他就是想有个善终,只怕都很难做到。
要知道,很多时候,亲情在皇权眼中,是那么的脆弱不堪。
而这名义上的事,其实还只是赵构遇到的众多比较棘手的麻烦当中的一个,并且还不是最棘手、最麻烦的一个。
赵构遇到的最棘手的一个麻烦是,他其实控制不了很多自己手下的骄兵悍将。
以宗泽为例。
宗泽宗爷爷是不是赵宋王朝的大忠臣?
这母庸置疑。
但要是站在赵构的角度来看,宗泽就是不听他管束的大刺头,就是听调不听宣的大军阀,他不让宗泽打,宗泽非要打,他不让宗泽抗乾,宗泽非要抗乾,哪怕明知不敌,甚至明知是送人头,宗泽也铁了心要打、铁了心要抗乾。
有人可能会说,要是赵构也主战,跟宗泽一块打、一块抗乾,这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嘛?说来说去,还是赵构太怂了,不想抵抗,只想苟安。
赵构怂,赵构一心苟安,这不假。
但这个问题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赵构从主和派变成主战派就能轻易解决的。
因为当时想要和、不想打、一心偏安的人,也不在少数。
不。
应该说,其所占人数更多。
所以,或许赵构主战,更棘手,麻烦也更大。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当时的赵构不是什么雄才大略、手腕高明的人。
——要是那时的赵构有宁肯诛杀岳飞等功臣也要跟金国议和的魄力,再将这股魄力用在逼迫所有主和的人都跟他一块打、一块抗乾上,那样,结果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只可惜,赵构的怂,已经深深地刻在赵构的骨髓当中,再加上形势稍稍那么一逼迫,赵构立即就变成为赵跑跑、赵九妹,一味地逃、一味地退避、一味地怂。
而选择了和与逃这条路了之后,赵构这一生,尤其是历史上的赵构,经历了数之不尽的兵变的威胁,身边没有一个可信之人,最凄惨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被金人撵到了海里,要不是后来吴皇后这个女人挺身而出,赵构没准就会死在溃兵的手中。
可即便这样,赵构最后还是在历史上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也许有人会质疑,南宋小朝廷哪是赵构建立的,分明是宗泽、岳飞、韩世忠等主战的人打出来的好不好。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
好。
这么说也有道理。
但是,请不要忘了,历史上最后的结局却是,宗泽抱憾而死,岳飞被冤杀,韩世忠等将交出兵权纷纷使尽了浑身解数自保,赵构想要的议和到底成功了,而且赵构活到了八十岁,寿终正寝,关键赵构都没像秦桧等人那样跪在岳飞的坟墓前上千年。
可以说,这么一看,历史上的赵构,才是最后的赢家。
也许有人会说,赵构不过就是躺平,一切都是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主占派与秦桧等主和派博弈的结果,赵构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不。
这么说的人,真的是太小觑赵构了。
在宋代以前确实经常会出现权臣把持朝纲,然后造反,甚至是谋朝篡位的事情,但是自打赵匡胤开始那种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以后,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这种事儿吗?
不管多大的权臣,你去看后来的历史,甭管是元朝、明朝、清朝,再大的权臣,皇帝想要丢弃你的时候,就是一道命令,你就完蛋了,管你是魏忠贤,还是严嵩,都没有任何权力,能跟皇权博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当时都打到诛仙镇了,手上拥有十万精锐大军,眼看就能北伐了,最后还是被赵构十二道金牌给调了回来,被秦桧等人给害死了。
秦桧如此奸诈,为赵构做了那么多坏事,连陷害忠良的事都干了,可最后也难逃被赵构抛弃的命运。
历史上,秦桧临死之前,希望其秦家能在他死后继续掌权,便让其养子秦熺去问赵构,将来谁能接任他的宰相之位,意在让当时已经是枢密使的秦熺接任他的宰相之位。
结果,秦熺刚问完,赵构就不阴不阳地回了一句:“此等事岂是卿能干预的。”
丢下这句让秦熺的后背都打湿了的话之后,赵构就回宫了。
赵构回宫的当天晚上,就下旨让秦家人,不论是秦桧,还是秦熺,亦或是别的什么秦家人,全都致仕。
紧接着,这道诏书就到了秦桧的手上。
秦桧一看,咯噔一声,咽气而亡。
这就是秦桧的下场——等秦桧不行了,立即就被赵构给抛弃了。
其实——
赵构始终都非常清醒,不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赵构手上的棋子。
而赵构本人,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棋手。
所以,秦桧死了之后,赵构一定要干一件事,那就是把秦桧的班底给它全部清理干净。
可是另外一方面,赵构还想保持秦桧的执政方向,准确的说是他赵构的目的不变。
赵构什么目的?
当然是继续走投降的求和路线。
所以,赵构筛筛选选了一番之后,觉得还得从秦桧的班底中选一个人当宰相,继续为他背锅。
当时,出了这么一件事。
秦桧临死的时候,他手下有两个追随者,一个叫董得元,一个叫汤思退。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