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监狱黑暗
接到百姓报案后。鄢城县丞马秋派捕快到保清寺查验现场,结果发现死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崔式之。马秋不敢怠慢,亲自前往仓库,参与了整个勘验过程。
根据现场痕迹收集、仵作尸检、目击者供词,初步推断为十到十二名凶犯,借夜色潜入仓库,杀死守卫,然后逼迫崔式之自杀。
随后,马秋在笔录上盖上自己的官印,遣差人快马加鞭送往襄阳城刺史府。
丁晋接到公文后,震怒不已,一方面,是因为崔式之的死,宣告了又一条线索的中断;另一方面,崔式之原来就躲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但是一直无法将他抓获,归根结底就是有僧人暗地包庇他。
尤其是第二方面,特别让丁晋恼火。保清寺僧人无视他下达的严令,竟敢私自窝藏官府要犯,依仗的除了王保的权势外,恐怕就是方外之人一定程度上的司法赦免权。
这些和尚实在太也大胆。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恐怕下次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丁晋震怒下,当即指令鄢城县,除了窝藏崔式之的首犯,将保善寺的所有僧人都关入大牢,不让他们在牢中好好清醒几天,他们可能不知道佛法上面还有更大的王法。
这道命令刚下了两天,就有人上门为保清寺求情,来者是襄阳第一名寺定光寺的主持弘见大师。
弘见是有德高僧,而且今年已经八十七岁的高龄,丁晋对他一直很尊敬。当然,他在弘见身上还打着些小心思,所以必须好好收买这个老和尚。
弘见先好好吹捧了一番丁晋,从他的户籍改革、剿灭盗匪,一直说到襄阳城最近进行的城市规划—新市集的建设。
然后话锋一转,开始为保清寺说好话,认为发生这样恶劣的事,虽然让人很气愤,但是作恶者毕竟是少数几个人,属于沙门中的败类,是被所有僧人包括保清寺的正经僧人都一致痛恨的,因此,丁刺史你不能好坏不分来个一锅端,这样做是草率的、鲁莽的,不符合你一向的英明正直的形象,几个僧人坐几天牢没大不了,可这事要传出去。对你的声名有影响呀。
看着弘见老和尚一副苦口婆心为自己着想的模样,丁晋想笑,但是不能笑出来,因为这是气极而笑,肯定很难看,笑出来大家都尴尬。
这个老和尚的面子,丁晋还不能不卖,不过他心中的怒气也没消,于是决定用拖字诀,亲切地说道:大师你说得太对了,如果不是大师开导我,本官险些就铸成一件错事。大师你放心,我马上就下令释放保清寺的无辜僧人,不过你也清楚官府的公务是讲究一定程序的,所以中间可能会耽搁几日。
有了丁刺史的保证,弘见大师满意地走了,老和尚走的时候一脸红光,看得出心里非常高兴,也难怪,一州长官对他始终执礼甚恭,又是有求必应。那真是倍儿有面子。
打发走弘见,丁晋准备让保清寺的僧人在大牢中再洗心革面十日,就将这些浪费狱中粮食的家伙给释放了。可没成想,很快,又有人请求尽快将僧人们释放。这个人,就是亲手将僧人抓到大牢的鄢城县丞马秋。
县令王嘉宪死后,马秋暂时署理鄢城公务,这本来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可是马秋很头疼,因为瞎子都看得出来,此刻的鄢城正是多事之秋。
不说马秋的头疼,就说他将保清寺那些肥肥白白的僧人都关入黑黑脏脏的大牢后,很快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监狱超载了。
鄢城监狱就那么大,先前缉捕盗匪,已经满满当当地关了好多人,现在又赶上保清寺惹恼了丁刺史,结果丁大人一声令下,保清寺上百位僧人全部要“关禁闭”。这可好,马秋和典狱官简直是上蹿下跳,抓破脑瓜,终于想出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一牢多住,将犯人们尽量往牢房中塞。
不过,这也有个问题,一个监牢中所能安置的犯人是有定员的,尤其是那些凶残好斗之徒,如果关入太多。只怕会出大事,所以,只好还是委屈一下那些光头和尚,将他们尽量塞入最少的监牢。
马秋的考虑是,比起那些杀人放火的盗匪,这些和尚毕竟看起来要良善得多,即便放得多些,应该没大事。
是没大事,不过随后发生的情形,比马秋想象中的大事还让人欲哭无泪,那些僧人们竟然开始在牢狱中集体念经。
念了半日,其他监牢中的犯人就大声鼓噪,声称如果官老爷还要继续用这样的“酷刑”折磨他们,那不如干脆杀了他们来得痛快。
接着,监官狱卒们也开始受不了,典狱官向马秋报告的时候,眼睛红得像兔子似的,哀求道:只要大人不让小人再回牢狱,让小人干都行。
典狱官手下的狱卒也开始集体罢工,将牢门锁得死死的,可是人都在外面的操场上晒太阳。
马秋咬牙切齿地带着众差人杀入监狱,然后,分别用恐吓、威逼、利诱、哀求等等办法。劝阻僧人们不要再念经了,可是无济于事,对于这些和尚,他真是打也打不得,骂又不管事,实在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马秋向丁晋求助,这封公函中,除了说明僧人的无赖,还着重强调鄢城监狱条件是如何如何差,人手是如何如何不足。目的自然是担心丁晋怪他办事不力。
丁晋看了马秋上报的情况后,倒没有怪罪他,而是坚定了一个念头—派得力人手去下面整顿监狱。事实上,这个想法前些日子就有了,起因是,张归霸奉命在枣阳清剿余匪的时候,碰到一件蹊跷事。
枣阳这个地方,虽然不如谷城、鄢城匪患严重,可是民风刁蛮,好勇斗狠,很多枣阳人都跑到外地做非法之事,盗匪之中枣阳籍占据很大的比例。自丁晋开始剿匪后,这些匪人又偷偷溜回了家乡,梦想浑水摸鱼,洗白自己。
刺史府的情报部门很快了解到这种情况,于是,丁晋一方面严令各县官员清理户籍、缉查逃匪;另一方面,又派遣已升任团练兵校尉的张归霸,驻扎枣阳县,震慑不轨之徒。
群众的智慧从来是不容小视的,尤其是那群被逼无奈的匪人,针对官府的天罗地网,他们很快想出一些应对策略,这其中,尤以李代桃僵、冒名顶替之策,最为显示他们的狡猾。
说穿了,李代桃僵、冒名顶替,也就是俗称的“顶凶”。一些真正作奸犯科的匪人,通过花钱收买那些贫苦之人,顶替自己坐牢,甚至即便是犯了杀头之罪,只要有钱,寻找一个代替之人,也根本不是问题。
张归霸发现的,就是这样一件顶凶之案。
枣阳县令韩维是一个不怎么管事的官员,他喜欢吟诗作赋、结交名人雅士,每日主要工作就是在家中开办宴会。至于公务,他历来很厌恶,凡事都委任给下面的胥吏做,其中,最得力的一名手下是襄阳人张忠志。
张忠志和张归霸是本家,虽然亲戚关系遥远,两人的交情还不错。因为张忠志很佩服张归霸的才能,所以,公务上有疑难,常常向对方倾述。
张忠志前些时候审理过一件匪案,涉案匪人一年前杀死本乡人,然后逃亡到了外地,有人指控他曾在大洪山做过土匪。
他调阅案卷后,没有发现疑点。接着提审这名犯人,结果发现他不过是一个十六岁的瘦弱少年。张忠志有些怀疑这个少年在十五岁的时候,怎么可能杀死一个彪形大汉,而且还逃到大洪山做了土匪。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