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九章 平定淮西

第八十九章平定淮西

襄州新法大获成功的消息。振奋了数千里外的长安城。

革新派以及支持者们,欢呼雀跃,襄州这个成功的典型,足以证明他们所坚持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光明的。

消息甚至惊动了深宫大内的皇帝。

慧帝同样感到非常兴奋,虽然,变法之举是他最为忌惮的权臣—窦刚首倡,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更在乎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安定,即便此次革新或许会更加壮大窦党势力,他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不只是那些关心国事的老臣,就是慧帝本人,也早已看出这个国家出现了严重问题。亲政后,他痛心于朝廷对藩镇的屈服退让,不满于中央、州县的萎靡不振,焦心于国家税收减少、财政紧蹙,内心深处,同样有着革新变法、富国安民的强烈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慧帝很早以前,就急于物色能安邦治国的英才,他曾对大臣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表明皇帝确实有着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但是,自谭孝移开始,到李景俭,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朝廷几经折腾,不仅毫无起色,反而更是举步艰难起来。

天子毕竟还是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龄,他没有被失败吓倒,依然不甘心地询问大臣:国家怎样才能富强?百姓怎样可以安定?藩镇何时可以尽除?

这些问题,所蕴含的责任太大了,没有人敢回答。从宰相之位上直接被贬为江城县丞的李景俭就是前车之鉴。

直到中书舍人卢承庆大胆地站了出来,大声答:革新,唯有变革,才能消除一切弭患,国家才能强盛。

卢承庆的挺身而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宰相窦刚。当时,虽然卢承庆已经在他面前几次提出革新的建议,但是,窦刚认为时机未到——朝堂中还有很多对自己怀有恶意的政敌,而天子的态度同样暧昧难测,此时变法,能够获得的利益并不大。

窦刚的考虑,是把政治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

卢承庆没有听从窦刚的劝阻,他无法做到这么一件事:那就是身有强国之策。却坐视国家继续消沉。

卢承庆一向生活在理想和逻辑世界当中,追求完美,不通人情世故,也不屑于人情世故。这样的性格,慧帝喜欢——因为一个过于讲究人情世故的人,是不能做改革者的。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慧帝的性格和卢承庆的有点像,喜欢充满激情地做一件看起来很美的事。

天子对卢承庆愈加赏识,想要对他委以大任,但又有些说不出来的担心,于是询问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称的谏议大夫王涯,说你觉得卢承庆怎么样,可堪大任?

结果老大臣的回答让天子很不愉快,王涯抬起他饱经沧桑的双眼,一字一句说了以下这句话:卢承庆为中书舍人有余,居宰辅地位则不足。

意思就是不看好卢承庆的能力,更不看好他的变法。

好在,还有些聪明人已经读懂天子急欲变法革新的愿望,杨如月对慧帝道:襄州试行新法,一举而为雄州。变风俗。立法度,乃是方今之急,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王大人年纪老迈,只怕没有年轻时的锐气了。

慧帝颌首赞同,心中坚定了变法的念头。

天复二年,六月,天子下诏,果断地任命卢承庆为参预政事,筹备变法事宜。十日后,天子又在卢承庆的推荐下,任命原户部尚书杜黄裳为“同平章事”,共同主持新法。就这样,一场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生顺逆的重大改革运动正式开始了。

新法一颁布,立即受到朝中多位大臣的强烈反对。法令虽然刚刚公布,但是因为襄州等地试行新法,搞得惊天动地的,所以他们早已知晓其中内容,对于利弊得失,更是下了一番深厚的研究。

翰林学士范增认为实行“惠农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多大改变,为了一点点的改变,而使天下动荡,非是智者所为。

尚书省左侍郎孔光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呈交给天子,矛头同样指向新法及卢承庆。这个老头说话一向尖刻,这篇奏章中也不免有些言辞过激之处,结果被御史弹劾为人身攻击,慧帝一生气。将他贬到洛阳城养老。

除了朝廷官员外,士族豪家也对新法多有批评,但是这个时候,新法刚刚实施,风头正劲,一些反对者除了心中恨恨外,并没有起到丝毫的阻碍作用,变革还是浩浩荡荡地在各地推行开来。

………………………………………………………………

天复二年八月,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就是淮西战役终于进入了全面的进攻阶段。

武元宗来到前线督战后,亲自视察了各处军队和战况,当时,他对随行的元帅府司马周侠说:朝廷大军虽看似强盛,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战果,问题就是咱们以前实行的那套处处开花的战略是错误的,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才能破开淮西军的防御阵线。

周侠对武元宗的看法深表同意,朝廷十几路大军,兵力数倍于敌人,可是一方面,各路军队将领各怀心思,不能协调行动,另一方面。战线拉得太广,虽处处用兵,但兵力薄弱,始终无法打开僵持的局面。

两人商议后,武元宗最终决定,将十三路军马分成四大攻击集团:以“定州都防御使”宁赛的兵马为德州方面主力,负责打击成德、淄青二镇援兵,彻底截断他们援助淮西的企图;

以淮南行营兵马使、左羽林大将军吐谷楞的羽林军为西线主力,从西面进攻淮西朗山、铁城一带。

以忠武军使李光颜部为北线主力,率河阳、宣武、魏博、河东诸军渡过溵水,从北面进攻淮西。目标主要为军事重镇—郾城。

以寿州都团练使令狐通、昭仪军使丁宝桢所部,组成东线主力,目标直取淮西军的防御重点—鳌山。

这样的部署,可谓是既集中了精锐力量,又可数面夹击,使淮西军无暇旁观,持久战,必是淮西方面吃亏。

九月,“德州会战”爆发,宁赛以一万三千铁骑,横扫成德、淄青二军,打得敌人狼狈鼠窜,攻克德州城,取得会战大捷。

武元宗接到军报后,大喜,下令宁赛停止对成德用兵,抽调他的定州军精锐三千人赶赴申州,决心集中力量,先平定淮西。

十月、十一月,战事反复,双方各有胜负。东路周军击败淮西军,攻占鏊山今河南丘东。北路周军连败淮西军,斩将上百。由周侠指挥的定州兵亦攻破申州外城。西路周军先败淮西军于朗山今河南确山,但随即大败于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损失上千精锐,中外为之震惊。

十二月,天气严寒,士兵马匹多有冻伤,双方不约而同停止军事行动,筹备物资,战况陷入暂时平静。

天复三年,一月,战事进入关键性时期。这时,北路李光颜率河阳、宣武、魏博、河东、忠武诸镇周军成功渡过溵水,进至郾城,击败淮西兵3万,歼灭十之二三。郾城令董昌龄、守将邓怀金举城归降。

淮西逆首吴元济得知郾城不守。十分恐慌,将亲兵及蔡州守军大部调往北线,以增援大将董重质防守的洄曲。淮西军的主力和精锐都被吸引到了北线。这就为周军奇袭蔡州创造了条件。

不过,决定奇袭计划成立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淮西骁将刘悟的反正。

刘悟是淮西军年轻一辈中的勇将,在军中拥有一定的声望,他当时是文城栅守将,而文城栅是通往蔡州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想要偷袭而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