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老乡,过来聊聊啊

贾六马骑了没一会,就换马车了。

原因是路上没什么人。

在车中,贾六叫了两个《大清日报》总督专门报道组的副组长上车亲切交谈,就近期报纸舆论方向作了几点指示。

无非是老调重弹,一要重视农业,二要防范灾难,三要搞卫生文明建设,四要清理积狱什么的。

都是日常工作。

很是废话的那种,因为之前贾六在报纸上类似的话已经讲了好多遍,问题是明知是废话,他也不得不要求报纸隔三叉五将自己的意思用文字再次报道出来。

这就是当大官的难处。

不讲,不行啊!

最后,让采编组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一封号召直隶全省军民的公开信。

就是让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与进轰轰烈烈的道路大建设工程中,从而让直隶这个京畿中心省份能够脱胎换骨,为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

贾六很自然的提出这一先进且符合事实的口号。

报道组副组长、原总督衙门户房书办姚某有些不解:“大人,何为特约评论员?”

“嗯...就是普通百姓的意思,或者说这个号召就是百姓们的心声,报纸倾听民意将其报道,总督衙门对此十分重视。”

贾六如此解释。

非要给出准确解释,这个特约评论员就是他这个总督大人的化身。

百姓是他,他也是百姓。

他想到的百姓未必想得到,但百姓想得到的他肯定想得到。

所以,号召百姓捐款也是贾六尊重民意的体现。

杨景素奉命组织的省道路绘测队测绘结果已经出来,两条省道建设马上就要提上日程。

考虑天热原因,准备入秋之后就在全省各地同时动工开建,这样一来不耽搁农忙,二来也能够节省工期。

按总督大人标准化、流水化的道路修建要求,布政衙门联同省道途经各府州县已经开始筹建修路队。

听说六子贤弟要在直隶修路,修路的目的也是为方便货物运输,促进北洋通商为户部带来新的赋税增长点,身为大清政府实际一把手的老富自是不会反对,但钱他是没有的,所以就让工部派了一个专家组下来指导直隶的修路工作。

可以说万事俱备,就差东风了。

东风是什么?

银子呗!

两条东西、南北的主干省道工程加一起1600多里,需要铺设的桥梁就有一百多座,其中特大型桥梁十一座,工部同直隶布政使司相关专家测算下来,要想完全把两条省道修好,至少需银380万两。

这还不包括民工吃住费用,后续维护费用,道路看管费用。还有各府州县的“县县通”工程。

完全按总督大人意思办下来,直隶十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够填这个窟窿的。

自古修路修河就是大工程,有的朝代为了修一条路甚至动用上百万人力。

隋朝修大运河,蒙元治黄河,不都是搞的亡国了么。

现在大清的主要道路实际沿用的还是千年前唐朝修的路,在这条驿道基础上历朝历代定期进行整修,但没哪朝说重新修路的,哪位督抚吃饱了撑的在境内原有驿道外再修什么上千里省道的。

单纯农业社会,其实不需要太多路。

路多了,平乱都不好平。

甚至于连道路地图都是最高机密。

不然反贼个个晓得本地通往外地的路有哪些,官军围剿会从哪条路来,哪个地方占据战略位置,那还打什么仗。

所以贾六现在干的事可以说是大清开国以来未有过的,也十分激进的了,这使得京里也有不少人在看他的笑话。

真闹出乱子来收不住窝,贾六这个直隶总督恐怕就干不下去。

老富也未尝没有看六子贤弟笑话的意思,作为老十二的“富爸爸”,他也得提防脑后有反骨的六子贤弟在直隶做大,威胁大清的江山社稷。

温福、阿桂、明亮、福家兄弟的死,可是给他敲过警钟的。

谁知道鬼子六那小子将来会不会惦记皇位。

所以,六子贤弟要是摔了跟头,对大清其实是好事。

就算因此北洋通商办不下去,老富也无所谓。

治国之道,在于稳重。

只要能够一改从前老四鬼子黩武穷兵、大肆铺张浪费,动辄巡游的坏毛病,以大清一年财政近四千万两的收入,完全能够做到国泰民安。

当然,在此之前得把湖广的反贼给平了。

鬼子六出了事,趁机将他贬官或罢官,亦或调回京中厚养,对双方都不是坏事。

这一切的后果,贾六比谁都清楚,所以拼了命的搞钱,拼了命的想在山海关放水泄洪。

他也怕出民乱。

想要直隶百姓高高兴兴修路,不担心吃喝还有钱拿,也不用担心青壮劳力出来修路误了农活,他就得拿钱出来补贴,而不是一昧的用徭役代替。

杨景素虽说省里没钱,但多少也能挤出50万两,那么余下的300多万两省道建设费用就得总督大人想办法解决。

贾六这边虽获得四川方面的450万两投资,但这钱他要用在通商工业上,如果挪来修路,那天津肯定要成烂摊子。

手头还可以挪过来的款子也剩的不多,保隆项目的二期、三期正在推进中,大概年底之前还能凑几十万两出来,但越往后怕是收益越差。

原因是老富这支股票最近涨的厉害,他涨了,老四鬼子这支股票肯定就绿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